查看原文
其他

意义贫困的这届年轻人,最需要这种思考方式

小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07-21

项飙老师最近一次关于996和异化的一次谈话,简直让人醍醐灌顶,很多争论不休的话题,在他那里抽丝剥茧直指问题的实质。


为什么大厂不摊平工资和工作量,多招一些人这样就不用把人活活卷死。因为3个人干5个人的活拿4个人的工资,可以造成一种紧张的竞争状态,表面上看起来是打工人之间公平竞争,其实背后的关键是谁设置了这么一个游戏规则。对于大厂来说,这种规则有利于加强竞争,人数的减少也便于控制。


项飙老师谈内卷:一种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


为什么年轻人很容易被一点点情感问题击垮?因为青年人在工作中大多是独立完成,沉浸在自己的大脑和心理空间中,于是在这个封闭空间里把自己搞成了情感的核反应堆,过度的工具化和个体化诡异地结合在一起


我们都会觉得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重要的是重新建立自我的主体性,但是项飙老师指出这样可能南辕北辙,不妨试着从自我的心理空间走出来去看见别人、关心别人、对别人感兴趣。


项飙老师有一句话让小北印象深刻,他说我们今天看到的所谓的城市新穷人,可能不是经济穷人,而是意义贫穷。


其实不单单是步入社会的打工人,意义贫穷的空心病在大学就相当普遍,北大心理健康中心的徐凯文老师曾经指出,北大一年级新生中有30.4%的人厌恶学习,另外有40.4%的人认为人生无意义。



心理医生的药物治疗和简单的语言安慰往往只能治标不治本,因为这种空心病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结构性因素,如果不能够把目光放得更深远,那么不可避免地会陷入“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困境,看起来每一步都走得谨慎稳妥,但是因为过于关注自我,得不到的时候一心强求,得到了又患得患失,遇到挫折就三观崩塌,还容易被舆论和谎言所裹挟。


通过对于历史和社会更全面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背后的暗流涌动,也就避免了自我中心主义的那种无力感,随处可见的个人偏见、刻板印象、无能为力感……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因为看见也就意味着改变的可能。


把目光从自我转向社会,小北今天想跟你聊聊社会学想象力以及它对普通人的意义,但是放心,不会过多涉及艰深的学术名词,而是从生活的现象和案例层层递进,带你走进那些为我们所忽视的生活的暗面,看看它们的背后有着哪些隐秘的关联和洞见



写在前面的话


小北计划推出两个新栏目“读一本书”和“教授书单”。“读一本书”的初衷是这样的,因为以往头条图文限于篇幅,往往只能围绕某个要点展开,也展示大家观点,拓宽理论视野,也抨击社会偏见,给它们一些难堪,也聊点诗词歌赋,为生命留些余裕,但是一直没有对于一整本书的完整的解读。事实上小北有许多堪称经典又有一定阅读门槛的书籍,他们没准此刻就在你的书架上躺着,这一次我们打算通过这种形式,在五六千字的篇幅(结合音频、思维导图等等)里以尽可能通俗易懂的方式,把一些好书的核心观点和洞见告诉给你。


如果说“读一本书”解决“怎么读”的问题,那么“教授书单”则是针对“读什么”,小北会邀请博雅讲坛的讲者(各大著名高校的著名教授)针对他们的研究专长,围绕特定话题推荐若干图书,并且对于推荐图书加以介绍和评价,希望能作为你在书海遨游的凭借。


对于热爱读书的你我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有些快乐更加易得但也更加廉价,我们不作阅读的替代者,更不做知识的打包人,我们只想要分享探讨、共同思考,想要为你带来经典阅读的切入点,和你一同从高质量的浅阅读走进属于你的深阅读。


今天是“读一本书”栏目的第2期,我们计划在每个周日定时发布。


点击音频可以收听完整全文



 你好,这里是北大出版社,我们一起读一本书,今天要分享的这本书是《生活的暗面》,它是社会学领域非常知名的一本书,被美国一百多所大学所采用,作者是迈克尔·施瓦布,他主讲社会学入门课超过三十年。


这个书名可能会让你觉得不快,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已经够苦了,为什么还要了解生活的暗面?然而,光明和黑暗本来就是一体两面,何况你的无知其实就是他人的相对优势,有人希望你保持无知,以根据他们的需要加以利用。此外,我们都真心希望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能够过上热情、快乐、有尊严、有目的的生活,那么社会学就显得不可或缺。


这本书尽量避免了晦涩又无趣的理论,也不去机械地呈现社会学家说了什么,而是如实地展现一些故事和案例,并且以对话的方式推进思考,我将通过两部分为你呈现这本书,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社会学的想象力如何洞察生活,第二部分涉及到实践层面,即我们如何利用社会学去改变世界。



点击图片可查看和保存大图


01

关于社会学正念


好,下面我们进入第一部分。这部分主要从各个角度来激发读者的社会学想象力,施瓦布用了一个词叫做“社会学正念”,“正念”这个词最早来自于佛教的禅修,指的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世界,却不轻易地下判断。

 

这种观察方法其实很多哲人都在讲,像孔子说,“勿意、勿必、勿固、勿我”,不要过于关注自我,那样的结果反而是失去自我,还有老子也曾说,“故恒无欲,以观其妙”,只有脱离了欲望的束缚才能看见世界的奥妙。

 

很可惜,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却是“贴标签”和“地图炮”,不仅仅是给别人贴标签,更是给自己贴,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那就是归属感和安定感,什么你是保守主义、我是自由主义,你是咸粽子党我是甜粽子党,好像完全没有交流沟通的可能。

 

刻板印象是某种自我保护机制

图片来自《Big Fish(大鱼)》 


但是重要的从来不是标签本身,而是标签背后的东西,比如“极端女权”在一些人口中被叫作“打拳”,那么重要的是关注什么情形什么状况是“打拳”,“打拳”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打拳”的人和反对“打拳”的人他们的理想社会是怎么样的?

 

标签本身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就像每个人都会有偏见,不用刻意地去学习就有,问题是你是否会被偏见所束缚。施瓦布提醒我们,在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要试着跳脱出来,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当你听到有人宣称某种观点是天经地义的时候,一定先问问这种观点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是哪些人受益哪些人买单,它有意无意地隐藏了哪些假设

 


比如有人曾经宣称,如果采用8小时工作制,工厂会倒闭、经济会崩溃,这种观点毫无疑问是为资本家服务的,然而却打着为了经济民生的旗号,并且宣称自由市场是唯一的选择,没有其他的备选方案,然而现在一般人都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可以这么说,很多曾经被认定为理所应当的东西都被推翻了,但是仍然有很多人觉得,我们生活的世界无可改变,或者说不用改变,而看不到世界是人创造的,这在社会学里被叫做“物化”


就像你可能听过这样的说法,“计算机技术是当今经济变革的主要推动力”,在这里计算机技术就好像是完全不受控制的一种力量,这看起来很具有欺骗性,常常让人望而却步,然而你不妨仔细想想,如果没有人在其中发挥作用,计算机也不过就是一堆破铜烂铁。

 

《肖申克的救赎》


社会学正念让我们看到,我们生活的世界、观念、方式都不过是众多可能之一,个人永远不是无能为力,我们唯一没有选择的时候,是从未想到我们有选择的时候

 

为了更近一步越过自我看到更大的世界,施瓦布还告诉我们,那些普通人每天看得至关重要的东西,比如行为、物质、技能、金钱等等,都只是用来塑造形象的资源,我们每天都在持续不断的互动中,努力呈现出一个想象中的自我,比如让爱人觉得真心,让老板觉得勤奋,让路人觉得友善等等。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还有那些我们信以为真的所谓事实,很可能也只是被有选择地呈现给我们的表象,而围绕着所谓事实的解释,也可能只是谎言而已,哪怕解释有道理,也可能存在并不唯一的解释。

 

在书里有这样一个例子,关于海湾战争的发生,义正言辞的说法或许是恢复科威特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然而始终存在着其他的理解,比如说老布什想提高民意支持率,比如为了证明美国政府持续增加军费开支是合理的,比如老布什代表美国资本家的利益迫使萨达姆就范等等,你说谁说的才是对的?这些原因都存在,也都有一定道理。

 

海湾战争


我们生活中常常有人哀叹“偶像的坍塌”,或者是再也不相信爱情了等等,这些都是被形象、表象和解释所欺骗的典型,他们不假思索地接受了别人所呈现的,看到所谓真相后又伤心痛苦,其实完全是一厢情愿。

 

社会学正念让我们意识到,这些都是建构的,有些所谓的反转,其实是我们有意无意的忽视,比如要讲述美国建国的辉煌而忽略背后的肮脏,可以这样来表述,“一些勇敢的欧洲探险家发现了一大片未开垦的土地,通过努力在美洲定居下来,并摆脱了腐败英王的统治,后来建立了自由民主共和国”。

 

通过信息的缺席和暧昧恍惚的表述,常常会将事实改造得面目全非。那么你可能会问,普通人怎么办呢?别忘了, 你始终有质疑和不相信的权力。这也提醒我们,真实是在每个人的互动中被创造出来的,这也就是鲁迅为什么会说,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放眼历史和当下,无知的看客、群体的盲目、权力的压迫、对自己的贬低等等,常常导致许多个体做出盲目的、自私的、短视的行为,比如如果你穿越到二战时候的德国,会发现大多数德国人对于生活还挺满意,那是因为个别的异议分子先后被镇压,没能够酝酿和激发出更多的反抗,于是人们普遍感觉情况不糟,大多数人还是支持政府。

 

这就提醒我们,每一个个人的每一个行为,都可能带来大环境的改变,这就有点像大家所熟知的蝴蝶效应,微小的改变能够带来整个系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而社会学的正念能够帮我们看清这其中的关联。

 

比如说有的女生并不反感在家里由男人说了算,但是却希望自己在职场能够被平等对待。她很可能就忽视了其中的矛盾了,那就是如果男人习惯在家里把女人当下属,你就不太可能指望他在工作中平等对待其他女同事。如果一个男孩出生在男人说了算的家庭里,那么等到他走上社会,也会期望自己说了算。因此,如果女性满足于家庭不平等,她们也就永远不会获得职场平等或政治平等。

 

《摔跤吧!爸爸》


在这里你应该会发现,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依存的,许多看似个人选择的事情,往往会产生深远的后果。


这么说并不是认定说,所有的结果都归咎于个人,社会学的目光也关注更大层面的东西,那就是社会世界是按照一定模式在运作的,一些事件中往往有共性存在。

 

比如分析职场性骚扰,会发现几乎所有骚扰者都是男性,几乎所有受害者都是女性,那么这其中就有着性骚扰的模式,当然有人可能会提出非议,认为男人也可能遭受职场性骚扰,这当然是事实,并不是所有男人都是坏人,但是刚刚提到的那个模式仍然存在。如果沿着新的证据继续研究,会发现一个更大的模式,那就是性骚扰与权力相关。

 

贫困代际传递也是一种复杂的模式


日常生活中常常是模式中有模式,趋势中有趋势,他们互相支持嵌套,于是让人无法察觉,有时甚至让人觉得无力反抗。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大再放大,会发现其实资本主义本身也是一种模式,它的规则就是允许少数人控制巨大的财富和财产

 

只有尽可能压低成本的公司才能存活,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压迫和剥削工人就不可避免,否则那个资本家可能就会破产。而在这种体制下,财富不平等必然持续扩大,因为工人只能靠出卖时间精力换取工资,当然工人可以联合起来通过加入工会来抵制,但是资本家常常能够各个击破。

 

于是我们看到在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家的权力几乎无处不在,他们不需要刻意地用枪支去镇压,只需要灌输资本主义好的欲望和信念,只需要设计一套看起来民主但是可以暗中操作的选举规则,就可以让一切都显得自然而然,一般人不会认为自己在保护资本家,而是觉得在维护社会秩序

 

《寄生虫》


于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资本主义被视为最好的选择,或者是不得已之举,财富的不均被看做是纯粹个人努力与否的结果。在书中,施瓦布的学生甚至将社会阶层的差异看做是一种多样性,让这个社会更加丰富多彩。但是我们很容易看到这其中的陷阱,阶层不仅仅关乎差异,而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痛苦基础上,有许许多多人可能吃不饱穿不暖,并且得不到最基本的尊重,你说捡煤渣的老太婆和舞池里的高管都在享受多样的生活,这完全是扯淡。

 

看到差异和不平等并不难,难的是暂时性地抛开自己在这个社会的既有优势和特权,不用急于为自己辩护,比如说到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结构性的歧视,有的男性会提出反对说,某些职业也歧视男性,比如说小学老师,但是这里明显存在类比谬误,男性被告知不适合当小学老师,可能只是因为这份工作对他来说不够好,他在这里不是受到压迫,而是被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要克服这种自我中心主义,不妨进行这样一个思想测试,测试的灵感来自于罗尔斯,那就是假想一下如果要设计一个新社会,而你不知道你在这个新社会的性别、身份、地位等等,你会制定什么规则来尽量确保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这将有助于我们反思当下社会的很多问题和不公。


假设一下你处在无知之幕的后面



02

改善社会的十个方法


好,下面我们准备进入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我们主要讲述了社会学正念如何帮助我们更完整全面地看待这个世界,但正如马克思所说,“重要的不是理解世界,重要的是改变世界”。

 

这里说的改变不是彻底的变革,那么你可能会说,小修小补无济于事,事实上施瓦布本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在他看来,无论如何改革资本主义,都不可能使它产生公平性,就连争得公平的机会都没有。

 

他非常悲观地说道,“资本主义必然导致财富和权力集中,这与民主完全对立。专制独裁的官僚制度容易滋生腐败。森严的等级制度则会加剧竞争和冲突……”

 

《鱿鱼游戏》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深远变革也是在摸索地过程中形成的,对于每个有志于让世界和生活更好的人,施瓦布给出了十条非常具体可行的建议,我把他们分为五个阶段来讲,分别是准备、酝酿、行动、深化和展望五个阶段

 

首先是准备阶段,包括用心倾听和深入研究,先说用心倾听,在一个个人主义盛行的时代,倾听其实并不容易,你需要克服无时无刻的分心,不轻易下判断,更重要的是克服自身的恐惧,不会听、不愿听、听了等于白听是常见的问题,只有有效的倾听才能发现问题,并且建立起可能的信任,在这个过程中你既不要轻易质疑别人,也不要放弃自己的批判性思考,要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我的前半生》


紧接着,就可以带着倾听来的信息进入深入研究,因为你面对的问题很可能早已经有前人作出探索,这是你给出建设性意见的前提,同时也有助于避免知识被某些人所垄断。

 

做好准备阶段的工作,就进入到酝酿阶段,它包括公共写作和组织起来。公共写作并不要求你多么有文采,重要的是发声,自媒体时代使得这成为了可能,你只要以对话的态度参与其中,展示你的事实和依据,回应可能的反对意见,试着加入一些生动的故事,诸如此类。

 

在这之后,你就会遇见一些志同道合的人,那么要做的就是组织起来,你要意识到改变世界不能靠一个堂吉诃德,无组织者很容易受到有组织者的支配,而且这本身也是切磋交流、深化认知的过程,能够求同存异、推进改变。

 


下面就到了第三个阶段行动阶段,它包括感同身受和发起倡议,感同身受要求我们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同时也不忽略人和人之间的相似性,在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找到平衡,抛弃刻板印象和贴标签的做法,努力去建立达成目标的统一战线

 

紧接着,就到了关键一步,也就是发起倡议。在这个时代许多人都追逐于自己的利益,只要你愿意为弱者的利益发声,愿意揭露那些存在的社会问题,就已经是一位优秀的发起倡议者,即便当下没有效果,也是点燃了希望的火炬。


说完了发起倡议,还要说说再下一个阶段,也就是深化阶段,它包括保存旧知、教导他人和提出异议。发起倡议不是问题的终结,而可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毕竟不是每个倡议就能立刻得到回应,保存旧知指的是再对旧事物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毕竟许多新的见解的提出,常常离不开前人的肩膀。

 

深化阶段的下一步是教导他人,这并不是让人去做教师,而是强调以身作则、知行合一,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影响更多的人,让他们也参与到改善世界的行动中来。

 

深化阶段的更进一步是提出异议,正如作家歌德说,世界只能由那些反对它的人来推动前进,变革需要通过建设性地破坏现状,提出异议可以改善民主决策、可以克服多数的无知、还可以揭露腐败等等,它和前面的发起倡议是一体两面不可或缺的。

 

纳粹追杀共产党时, 我没有出声 ——因为我不是共产党员;接着他们迫害犹太人, 我没有出声 ——因为我不是犹太人;然后他们追杀工会成员, 我没有出声 ——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后来他们迫害天主教徒, 我没有出声 ——因为我是新教徒;最后当他们开始对付我的时候, 已经没有人能站出来为我发声了......


好的,然后是最后一个阶段,它只有一个要点,就是发挥想象,人类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不切实际的乌托邦,虽然都没能够实现,但是无一例外地促进了社会变革,也成为了批判现实的基点。


03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本书的观点。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更加光明美好的世界,但是这个世界不会凭空出现,社会学的想象力揭露了生活的暗面,但是也提供了改变的可能,我们共同造成的问题,我们也有能力去解决它们,人生的虚无和空洞有赖于对社会的洞察,也依靠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

 

我们并不需要发动一场革命,或者是做出一些道德英雄主义的行为,单枪匹马地去改变世界,我们可以用心倾听、深入研究、公共写作、组织起来、感同身受、发起倡议、保存旧知、教导他人、提出异议、发挥想象,这些力所能及的事,都能够有益于社会的进步。


其实是世界改变和塑造了我们,而我们也在改变世界

图片来自《中国合伙人》


●   关于本书:旨在培养普通人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施瓦布提出了一个特殊的方法叫做社会学正念,并且用了非常丰富的故事和案例讲解他如何拆解社会世界,并且为我们讲解了十余种社会学技能,把社会学理论转化为日常实际行动,帮助我们创造美好生活。


●   关于作者:迈克尔·施瓦布,他是北卡州立大学社会学荣休教授,主讲社会学入门课超过30年,这本《生活的暗面》是他的代表作,被美国一百多所大学用作社会学入门课用书。


●   编辑推荐:社会学家眼中的美丽新世界:改变你我思想,创造美好生活


##20220417

本期活动

你觉得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可以用社会学的知识加以解释?社会学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帮助?在留言区畅所欲言吧,小北将从留言中选出两位幸运读者,赠出今天的主题图书《生活的暗面》。

点击图书封面,即可直接购书


-End-

解读:何成 脑图:由之

编辑:黄泓  审核:徐文宁 主播:伊然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箱:

scb01@pup.cn


# 往 期 精 彩 回 顾 # 

拒绝被舆论带沟里,绕不开这本开山之作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点赞、收藏和在看

你的关注是我们努力的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